“家里就我一個孩子,就算現在還沒遇到父母生病的問題,但也很擔心將來無法照顧”,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的周祥今年已經30歲,他已開始感受到贍養父母的壓力。
按照周祥對未來的規劃,將來父母老了只能接到北京和自己一起住,但是對于老一輩人來說,他們會覺得很不方便,也更愿意待在內蒙古的老家。這種兩難的選擇使得周祥意識到,自己在首都北京的生活前景仍潛藏著很大的不確定性。
周祥的困境并非孤案。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流動人口盡管有所減少仍然達到2.41億人,而1月29日發布的中國首部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報告顯示,80后流動人口已經占到全部流動人口的65%,超過一半流動人口有長期在流入地生活居住的打算。
而另一方面,他們遠在家鄉的父母正在變老,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老齡化的壓力令“周祥們”倍感焦慮。
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相比于日本的“邊富邊老”和新加披的“先富后老”,中國稱得上“未富先老”,且是世界上較早出現“未富先老”的國家。
這份于2019年1月26日在北京公布的《老年健康藍皮書:中國老年健康報告(2018)》表示,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超前于經濟發展進程,在2026年老齡社會到來之際,我國憑借現有的經濟發展趨勢也難以達到“富有”的水平,這使我國面臨的風險更為嚴峻。
藍皮書表示,預計在2015至2050年,全社會用于養老、醫療、照料、福利與設施方面的費用占GDP的比例,將由7.33%增長到26.24%,增長18.91個百分點。如果應對不力,人口老齡化將可能使我國經濟年均潛在增長率壓低約1.7個百分點。
“從2000年到2017年,國家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從1.26億增加到2.41億,幾乎增加一倍,占總人口比重從10.2%上升到17.3%。”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中國老年健康藍皮書》主編劉遠立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我國老齡化速度和規模都是世界最大的,這個問題需要盡快得到重視。
中國正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依據聯合國標準,一個國家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65歲老人占總人口的7%,即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而根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公布的最新數據,2018年,中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4949萬人,占總人口的17.9%,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6658萬人,占總人口的11.9%。
與60周歲以上人口迅速增長相對應的是,勞動力人口比例正在縮減。盡管“全面二孩”政策已實施三年,仍未能改變中國出生人口逐漸下降的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8年,全國出生人口比前一年減少了200萬,從1978年至今,我國人口出生率更是創下40年新低。
中國社科院人口所近期發布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預測,隨著1950年代出生高峰隊列陸續超出勞動年齡,老年撫養比將在2060年之前一直保持上升狀態,并在2028年左右超過少兒撫養比。
撫養比即非勞動年齡人口對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撫養比越高,意味著勞動力的撫養負擔就越嚴重。劉遠立表示,老年健康服務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可以說是“挑戰大、問題多”。
無法忽視的是,老年人生病的撫養壓力的確成為很多家庭難以承受之重。如今還在香港讀碩士的鄧怡寧,在80歲的奶奶因中風接近癱瘓之后,從家鄉廣東湛江父輩們的經歷中感受到,輪流照看生病的老人不僅成為幾個家庭的壓力,同樣成為家庭矛盾的來源。
“如果能及時送到醫院的話,中風是可以治好的。但因為老人堅持要住在村里,一旦出事很難察覺,當時看護的大伯也不上心,沒發現老人中風,耽誤了一天。”
如今,已有所恢復的奶奶仍堅持住在湛江的農村,幾家人輪流到鄉下陪住。“無論是經濟還是長期陪護的精力,壓力都很大。”鄧怡寧坦言:“不得不承認,老人生病真是檢驗中國家庭關系的煉獄。”
劉遠立表示,目前中國中度和輕度失能老人95%靠家庭人員照顧,得到專業化人員照顧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一,照顧部分失能老人成為一些家庭越來越大的經濟負擔。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我國亟須開拓一條健康老齡化的路徑。
對此,藍皮書提出了一系列健康老齡化的政策建議。藍皮書表示,需出臺更多失智、失能半失能老人醫療養老服務優待政策。根據預測,2020年我國失能老年人口將達到2185萬人,到2030年,中國60歲及以上失智老年人口將達到1645萬人,這意味著健康服務與日間照料需求將增加。
目前,中國沒有明確針對失智、失能、半失能老人養老、醫療服務的政策文件,少數相關內容體現在2013年發布的《全國老齡辦等24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老年人優待工作的意見》中。而且有研究顯示,養老機構為規避風險,降低成本,吸納生活能夠自理的老年人入住而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拒之門外。
此外,藍皮書建議,要更多關注農村老年人。從政策角度看,目前政府決策較為關注城市社區的適老化改造,而處于天然劣勢的農村地區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值得提及的是,藍皮書建議,健康老齡化需關注“活力老人”。“現在還有機會,但機會在哪兒,有一點是年輕老齡化。”劉遠立告訴界面新聞:“目前60至69歲的老人占了六成以上,所以這時候得想辦法,不僅讓病殘長者得到照顧,同樣要讓所有的活力長者繼續保持健康。”
藍皮書指出,活力老人的增加,有利于形成第二次人口紅利。目前我國老年人的年齡結構偏“低齡化”,這既可為傳統的勞動人口增加一部分“銀發勞動力”,又可以成為非正式勞動力,通過照顧子孫、制作食物等為家庭做貢獻,緩解子女家庭壓力。
“不能被動地等著越來越多的老人失去健康,而應該想盡一切辦法讓越來越多的老人成為健康的老人,這需要一系列新的制度和安排。”劉遠立表示:“在老齡化的社會大背景下,只有老年人擁有更高的生活質量,社會才能可持續發展。”
更多成都地區精彩養老資訊,歡迎關注成都養老天地網
http://cd.yanglaotiandi.com/
來源于《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