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了《2019年智慧健康養老市場前景研究報告》。《報告》指出,智慧健康養老產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產物,是解決中國養老產業結構失衡問題的一劑良方。
中國人口老齡化和老齡人口高齡化都呈現逐步加深態勢。近年來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長,2013年突破2億,占比僅14.9%,2017年達到24090萬人,占比突破17%。持續增加的龐大老年人口群體是老齡產業發展的人口學基礎,預計到2050年老年人口規模將達近5億。
目前我國養老服務模式主要依靠傳統的家庭、機構和社區三方面。隨著老齡化程度加深,傳統的養老模式無法全面適應當前的養老需求,尋求新型的多元復合治理手段解決老年人的多層次需求成為趨勢。
此外,我國老年人對養老機構的需求有較大的缺口,養老機構床位數供給遠小于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2017年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15.5萬個,比上年增長 10.6%;其中我國養老服務機構2.93萬個,各類養老床位合計744.8萬張,比上年增長2%(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 30.9 張)。
智慧健康養老產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產物, 是解決中國養老產業結構失衡問題的一劑良方。
《報告》智慧養老目前有三個具體內容,分別是智慧助老、智慧用老和智慧孝老。
與傳統養老模式相較,智慧健康養老主要有以下三大特點。一是大數據收集存儲;二是需求發現與智慧化決策;三是服務從供給端精準投放到需求端。
智慧健康養老發展現狀是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提供基于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智慧健康管理信息系統、健康管理服務和家庭健康服務,打造智慧養老大數據應用平臺,線上線下結合,構建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的一體化服務。
從2013年健康養老產業政策元年以來,養老產業的發展潛力吸引了來自不同行業的投資者。從健康養老產業投資者類型角度來看,主要有國有企業、保險機構、房地產公司等三類企業。房地產企業以及保險企業以其強勁的資本與資源的先天優勢,率先切入健康養老產業。經過堅持與創新迭代,房企與險資的健康養老產業實踐已脫離早期的“盲目摸索”階段并開始進入規?;藴驶⑦B鎖化有序擴張階段。
房企的養老產業布局基本以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為主, 結合不同的創新模式和產品概念滿足老年人需求,打造復合型、生態型的綜合養老服務項目。
2017年和2018年工信部、衛健委等部門相繼公布了兩批智慧健康養老示范名單,經整理發現,國家大力推廣的智慧健康養老項目主要集中四川、浙江、上海、山東、遼寧和河南等省市,試點項目數量超過20個。
第二批智慧健康養老示范企業名單共有華錄健康養老發展有限公司等26家企業在列, 從所在地分布情況來看:江蘇、山東以及上海各3家,內蒙古、青島、四川以及浙江省分別有兩家企業入圍,安徽、北京、甘肅等9地區各有一家。
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老年人出現了營養、健康照護、康復等各方面問題,老年人健康服務模式也應從醫院治療模式向健康維護模式和醫養結合模式轉變。“十三五”是我國兩次人口老齡高峰的低谷期,開展醫養結合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勢所趨。醫養結合其優勢在于能夠突破一般醫療和養老的分離狀態,提供一體化的醫養結合服務,從而滿足老年人的整體養老需求。
而結合醫療的智慧健康養老就顯得極其重要。未來,智慧健康養老的主要趨勢有:
服務產品人性化
目前我國老年空巢家庭率已達50%以上,空巢現象直接導致了“老年人精神上缺乏歸屬感” 。 老人的養老需求不僅包括物質生活方面,而且包括醫療護理、精神慰藉、自我尊重和價值實現等方面。未來,我國智慧養老的服務產品將更趨向于人性化及個性化。
線上線下健康管理結合
目前健康養老管理平臺仍以線上咨詢為主,但老年人群對互聯網醫療產品的認同度較低。而鑒于我國老年群體對上門問診的模式認可度較高,因此,未來以平臺+醫生+患者+檢測硬件為切入點的互動模式將更具價值。
更多上海地區精彩養老資訊,歡迎關注上海養老天地網
http://sh.yanglaotiandi.com/
來源于《中商產業研究院》